After the Rain

由于电影的缘故,一直以来都将《罗生门》与《竹林中》混淆。

前几日补番《恋如雨止》,橘晶补作业时最后有一道开放型题目,问的大意是你认为家将最终的选择是什么。

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,于是在认真补看了罗生门的小说。

故事比我想象中的要短很多。出乎意料就看到了结尾。虽然很短,但是值得细来品读的细节却很多。如果要按照语文课本古板地进行分析的话,我想可以有以下几个问题。

问题:

  • 1.仆役的心理变化。
  • 2.故事的隐喻。
  • 3.仆役最终的选择。
故事前三段是环境描写,对时代背景进行了简单的交代。简言之是很萧条荒芜。

这样分析太无趣了。重来。

最初的心理:理解和犹豫。

“若要想方设法解决无可奈何之事,便无暇去顾及手段”。仆役最初的心理是犹豫不决的,他虽然认同不择手段是应当的,但是却无法接受成为盗贼的后果,缺乏这样的勇气。

见到老妇行为后的心理:不愿苟活为盗贼。

在仆役上楼时,他内心的是“六分恐惧、四分好奇”,但随着观察老妇拔头发,心中的憎恶之情慢慢涌现,而恐惧之感逐渐消退。这里能体会到仆役此刻还是正义之士,嫉恶如仇的这种心理。所以“如果此刻有人问他饿死还是成为盗贼,他会毫不踌躇选择饿死。”面对他人的恶行,心存正义的仆役心怀延误,并坚定了不愿苟且的选择。

制服老妇后的心理:得意与满足。

仆役意识到自己可以掌控老妇的生死,这让憎恶之火熄灭,随之而来的是得意和满足。这一心理变化其实也是我很难理解的一个点,掌控他人命运会带来如此大的满足和快乐吗?警察、法官似乎都能做到,但他们都有法所约束,不过是依法行事。暴力最强者胜,似乎这是最原始的暴力征服所独具的魅力吧。

听老妇说完理由后的心理:失望与轻蔑。

失望、轻蔑、憎恶。不知道仆役最初对老妇的期望是什么?

老妇辩解的核心:为了生存无可奈何而做的事,不算是坏事。

听闭老妇话语后的心理:作恶的勇气。

仆役的勇气之前是与恶斗争,是正义的勇气,而此刻已完全蜕变为接受作恶的勇气。因为是无可奈何的事,无暇顾及手段。

故事的结尾,仆役的去向,再无人知晓。

在恋如雨止中,店长提到这个版本的结局是后来修改过的,在第一版结局中,作者是将仆役的结局安排成去当盗贼的。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,那么现在的开放式结尾不过是给人多了一点想象。

忍能对面为盗贼

我个人非常喜欢动画中两人关于罗生门的这段谈话。

当橘晶问店长如果他是家仆的话,会去做盗贼吗?店长特意强调长疱疮说明家仆还是年轻人,而已然中年的自己内心已无法做出这种冲动的决定。

有趣的是,在橘晶的痘消肿后,中年的店长脸上居然难得地也长了一颗痘。

我想店长的心理还是矛盾的吧,虽然生理年龄要求他成熟和理智,但是内心还是有冲破现状去做盗贼的渴望。可能对于店长来说,爱并非“无可奈何之事”,因此能够理智对待,而对于青春期的橘晶,遵从本能与内心的她相比店长更能做出盗贼行为吧,或许在她看来,这种爱恋根本不能算盗贼行为,如果不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到,仅为谋生的盗贼又何为盗贼呢?

换句话说,橘晶可以成为更纯粹的盗贼,而店长则总会清醒反省,理性与内心的纠结矛盾是无法让他说服自己成为合格盗贼的。

看短评时看到有人结合芥川龙之介当时失恋的背景,分析这篇小说想要表达的是对一种利己之心、自私自利心理的讽刺。我也接受爱可以是自私的,在面对爱情时,希望对方是自己的唯一,这确实是恋爱中的常见心理。如果扩展到社会的层面,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感慨,似乎也是有的。而我关注的点是盗贼心理的变化,为什么在制服老妇和听老妇说完心理后会立即变化呢。我的理解是既然人人如此,世事如此,那么我们这样的做法,应该就不算什么罪过而是理所应当的了吧。人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环境下能否继续保持自己最初的想法呢,或者说如果不随波逐流就会被淘汰遗弃乃至死,那坚持又有什么意义呢?